最新阿Q正传高一读后感4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4-05-03 08:45:03 读后感 浏览次数:

最新阿Q正传高一读后感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阿Q正传高一读后感4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阿Q正传高一读后感4篇

最新阿Q正传高一读后感篇1

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么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知道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么样的。作者这样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写到这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这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最新阿Q正传高一读后感篇2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二、正话反说似褒实贬

鲁迅堪称反语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将对手的荒谬和错误进行到底,形成讽刺效果。在《恋爱的悲剧里》,鲁迅将阿Q的精神胜利与当时的一些所谓“国粹”挂钩,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顺笔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在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之后,鲁迅顺着阿Q的心理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作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其流毒之深祸及如阿Q这样的下层百姓,加之一些无知的假道学先生们推波助澜,所以有“妲己亡商,褒姒衰周”的论调,鲁迅在这里摹拟假道学家的口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漫画夸张,放大可笑之处

《阿Q正传》里有多处描写,都带有漫画夸张性质。如阿Q求爱,那直白得令人乍舌的表白,活画出阿Q不知爱为何物的愚昧无知相。再看阿Q被围捕的场面,“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了机关枪,……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一个手无寸铁,身体单薄,人见人欺,打不过王胡小D,偶尔只欺负小尼姑的阿Q,无辜的阿Q,睡梦中的阿Q,让统治阶级如临大敌,这里有明显的夸张成份,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然而,围捕阿Q的可笑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犹如画面一般清晰。鲁迅就是故意放大围捕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四、精准用词,戏弄性地创新词

鲁迅用词一向准确、精当,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力。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而阿Q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几个寻常的称谓,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有时候,鲁迅信手拈来的词语,也尽收讽刺之效,如写阿Q向小尼姑泄愤,在酒店向众人博笑一段,作品最后写道:“‘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这里的“九分”一词,纯属生造,然后仔细品味,阿Q得意是因为他调戏了小尼姑而心满意足,而酒店里的人因未能亲自调戏尼姑而有些遗憾,但看到了阿Q欺侮小尼姑的过程,故也有“九分”得意,这里妙用“九分”一词,略带幽默,又鄙夷了包括阿Q在内的众人的肮脏灵魂。

五、幽默活泼的对白,高度戏剧性、性格化的语言

例如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当场被老尼姑捉住,阿Q说了两句话,“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的狡辩叫人忍俊不禁,同时,暴露了其性格中无赖和死不认帐的一面。此外,鲁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白描的技巧,特别擅长于“传神的写意画”,其特点是“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精神毕肖”。鲁迅深谙此道,往往数笔传神,将人物置于戏剧舞台之上,形成戏剧表演效果。如审讯阿Q一段话,阿Q说:“我本来要……来投……”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根据前文可知,阿Q是要来投革命党,审讯者:“那么,你为什么不来(投)呢?”反动官员武断地认定“投”是“投案自首”的意思。阿Q:“假洋鬼子不准我!”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是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审讯者:“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意在定罪不容分说,这样,答非所问的两码事就戏剧性的结合在一起,冤耶,恨耶?于是无辜的阿Q胡里胡涂地被送上断头台,这样的戏剧效果,在令人觉得好笑的同时,不能不说包含着欲哭无泪的辛酸――阿Q如此愚昧让人痛惜,革命如此被扼杀叫人愤慨。

总之,鲁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简要是其语言表现形式,精粹是其内核。鲁迅的语言精心提炼于生活和“活人的唇舌”,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他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和人性弱点的批判精神,决定着他字字千钧的语言风格。幽默,体现了鲁迅熟练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讽刺则更多的是其思想和精神的外现,我们学习《阿Q正传》这部伟大的作品,更要熟悉伟大作家的语言风格,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技巧。

最新阿Q正传高一读后感篇3

本书的作者是鲁迅,一直听说其作品难以读懂,故此次想领略一番。这本书的章节有我们熟悉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

一开始讲述的是狂人日记,当我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感到满满的都是吃人的味道,几乎可以说每一处都时时刻刻在讲述一个群体想去吃掉个体。里面主人翁是一名被吃者,主人翁发觉自己可能被众人当做吃的对象时,十分害怕,即使看到路上的小孩还有狗,都认为他们那眼神是极度想吃掉自己的眼神。表面是吃人,个人觉得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整个基层人民的困苦。

接下来便是讲孔乙己,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名老实人,识那么几个字,但往往大街小巷的人都想看他笑话,从不欠饭钱的他,当老板说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就知道,孔乙己也许已经死了。在讲“药”这一章节时,小孩得病了,长辈是给他吃“鲜红的馒头”,以为人肉包治百病。可看出当时人们思想封建腐朽,迷信。

到了阿Q正传,我觉得这个人是当时时代基层人民的缩影。文章中阿Q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那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被人打了,总有安慰自己的理由,给人一种软弱的感觉,其实那是当时中国人大部分人的劣根性——软弱。当他知道自己应结婚生子的所表现的鲁莽行为,以致被雇主赶出家门,到后来选择到城里去偷东西,变卖成银两,这是他的中兴时期,但偷东西总有破绽的时候,从此走向末路。

到了闹革命,想投降于革命党的阿Q,最终却被革命党游行示众杀了头,这无非是在体现,当时的社会,枪打出头鸟,闹革命就会被杀死。枪毙前,阿Q并没有说救命,也意味着革命势在必行。

以上便是我看这本书以来,最深刻的感想。

最新阿Q正传高一读后感篇4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二、正话反说似褒实贬

鲁迅堪称反语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将对手的荒谬和错误进行到底,形成讽刺效果。在《恋爱的悲剧里》,鲁迅将阿Q的精神胜利与当时的一些所谓“国粹”挂钩,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顺笔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在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之后,鲁迅顺着阿Q的心理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作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其流毒之深祸及如阿Q这样的下层百姓,加之一些无知的假道学先生们推波助澜,所以有“妲己亡商,褒姒衰周”的论调,鲁迅在这里摹拟假道学家的口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漫画夸张,放大可笑之处

《阿Q正传》里有多处描写,都带有漫画夸张性质。如阿Q求爱,那直白得令人乍舌的表白,活画出阿Q不知爱为何物的愚昧无知相。再看阿Q被围捕的场面,“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了机关枪,……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一个手无寸铁,身体单薄,人见人欺,打不过王胡小D,偶尔只欺负小尼姑的阿Q,无辜的阿Q,睡梦中的阿Q,让统治阶级如临大敌,这里有明显的夸张成份,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然而,围捕阿Q的可笑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犹如画面一般清晰。鲁迅就是故意放大围捕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四、精准用词,戏弄性地创新词

鲁迅用词一向准确、精当,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力。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而阿Q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几个寻常的称谓,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有时候,鲁迅信手拈来的词语,也尽收讽刺之效,如写阿Q向小尼姑泄愤,在酒店向众人博笑一段,作品最后写道:“‘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这里的“九分”一词,纯属生造,然后仔细品味,阿Q得意是因为他调戏了小尼姑而心满意足,而酒店里的人因未能亲自调戏尼姑而有些遗憾,但看到了阿Q欺侮小尼姑的过程,故也有“九分”得意,这里妙用“九分”一词,略带幽默,又鄙夷了包括阿Q在内的众人的肮脏灵魂。

五、幽默活泼的对白,高度戏剧性、性格化的语言

例如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当场被老尼姑捉住,阿Q说了两句话,“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的狡辩叫人忍俊不禁,同时,暴露了其性格中无赖和死不认帐的一面。此外,鲁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白描的技巧,特别擅长于“传神的写意画”,其特点是“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精神毕肖”。鲁迅深谙此道,往往数笔传神,将人物置于戏剧舞台之上,形成戏剧表演效果。如审讯阿Q一段话,阿Q说:“我本来要……来投……”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根据前文可知,阿Q是要来投革命党,审讯者:“那么,你为什么不来(投)呢?”反动官员武断地认定“投”是“投案自首”的意思。阿Q:“假洋鬼子不准我!”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是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审讯者:“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意在定罪不容分说,这样,答非所问的两码事就戏剧性的结合在一起,冤耶,恨耶?于是无辜的阿Q胡里胡涂地被送上断头台,这样的戏剧效果,在令人觉得好笑的同时,不能不说包含着欲哭无泪的辛酸――阿Q如此愚昧让人痛惜,革命如此被扼杀叫人愤慨。

总之,鲁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简要是其语言表现形式,精粹是其内核。鲁迅的语言精心提炼于生活和“活人的唇舌”,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他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和人性弱点的批判精神,决定着他字字千钧的语言风格。幽默,体现了鲁迅熟练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讽刺则更多的是其思想和精神的外现,我们学习《阿Q正传》这部伟大的作品,更要熟悉伟大作家的语言风格,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技巧。

推荐访问:读后感 正传 高一 阿q正传读后感高中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高中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作文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以上 阿q正传读后感高中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1500字高中 阿q正传读后感高中800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