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5篇

时间:2023-04-29 19:05: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第一篇: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作物生产时间短,回旋余地小,夺取秋粮丰收,需要抓好生产生产上的每个环节。尤其是秋粮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也是县委、县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重要举措。为搞好秋粮生产,县委、县政府在人员、物资配备等方面作了精心筹划和布置,为秋粮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县秋粮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秋粮生产情况

  为了解今年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情况,县农业局于6月23-25日组织科技人员对我县10个乡镇区秋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调查统计,现将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今年县秋作物总面积为100万亩,其中秋粮60万亩,比去年减少3.5万亩,减幅4.7%;在种植的秋粮中,玉米40万亩,比上年减少4.5万亩,减幅5.3%;大豆和红薯与上年基本持平。在种植的经济物中,棉花8.0万亩,比上年减少8.3%;花生10万亩,比上年增加4.3%;蔬菜和瓜类20万亩,比上年增加10.4%。

  从上述调查情况看,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是:粮食作物面积略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具体分析:在秋粮内部,玉米面积略减,大豆、红薯略增;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棉花因费工费时投入大,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多,加上今年价格回落面积减少。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红薯、大豆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二是种植粮食作物省工省时,农民能外出打工多。三是畜牧业的发展,粮食作物中玉米面积稳定。因近两年花生增产,价格上涨,而且国家实施了粮油陪增计划,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面积增加。蔬菜和瓜类市场需求量增大,价格连年持续走高,经济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二、秋粮主导品种推广情况

  根据种子管理站部门掌握的品种销售情况,种植面积较多的品种名称及面积分别是:郑单958种植面积20万亩,蠡玉16种植面积4万亩,先玉335种植面积4万亩。其它品种占12万亩。

  三、秋粮生产与管理情况

  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造成秋作物播种较常年略偏晚,加上近期病虫危害和高温干旱等诸多因素,对秋作物生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关于“三夏”生产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关键措施落实,保证了“三夏”生产的顺利开展,大部分秋作物做到了适期播种,为夺取秋季丰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降雨持续偏少,致使部分秋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县干旱面积已达15万亩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秋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发育。

  为夺取秋粮丰产丰收,杞县引导群众及时进行了中耕、追肥、化学除草、浇水以及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切实抓好以抗旱为重点的秋粮田间管理工作,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收获进度慢,杞县农民抓住时机,收获一块,播种一块,浇水一块,人停机不停。截止目前,已累计中耕85.3万亩(次)、追肥55.1万亩(次),化学除草40.4万亩(次),浇水130.0万亩(次),防治病虫害30.5万亩(次)。现在秋粮大田整体长势较好。

  (一)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县农业局充分利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把农业技术人员分成5个技术服务小组,分乡包村,解决农民在秋粮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1、抓好抗旱播种,及时查苗补种。秋作物播种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秋作物缺苗断垄现象,我们及时宣传、组织群众抓住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抓好秋苗补种工作。

  2、适时定苗,确保合理密度。今年秋作物出苗后,我局分片包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苗情调查,对缺苗断垄严重的地块,指导农民及时进行了催芽补种。对缺苗20%以下的地块,玉米在4-5叶定苗时,去弱留壮,剔稠补稀,就近留双株补缺;大豆在第一对真叶出现时,结合定苗,对缺苗断垄地块进行带土移栽补缺;红薯用原始预备苗浇水移栽等应变措施,确保种植密度。

  3、全面中耕,铲除田间杂草。我县秋作物大部分为铁茬播种,苗齐后普遍中耕了一遍,能有效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保持土壤墒情、铲除田间杂草、培育壮苗。

  4、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在防治玉米各种病虫害的措施中,重点做好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由于上两年大蒜茬玉米大面积发生粗缩病,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为做到未雨绸缪,县农业局及时召集植保、农技、种子等农艺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20多人,召开了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今年玉米粗缩病发生与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宣传共识,形成了县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意见,印发3万余份进行宣传。又在县电视台作了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讲座,要求农民选好种子和错期播种并密切注意灰飞虱迁灰规律和及时防治。

  5、科学追肥,促进增产。我局今年在全县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喷施微肥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玉米施肥要分次科学施肥,严禁施肥“一炮轰”。在施好种肥和苗肥的基础上,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适时、适量、合理追施肥料。大豆在定苗后,结合中耕,亩追施10-15公斤磷铵,花期喷施硼、铜等微肥。红薯苗期结合中耕,亩施磷铵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团棵期亩追尿素8-10公斤。花生在始花前,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30-50公斤。提倡肥料深施,严禁在对作物施肥时进行丢施或撒施。

  四、积极推广四大技术措施

  1、配方施肥技术

  不同作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肥特性,并且在各个生育阶段的需肥量及养分配比都有不同。因此掌握土壤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土壤营养供应量,对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过少或过多造成的养分失衡均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今年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县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化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万亩示范方进行重点取土化验,共化验土样余份,根据化验结果配方施肥,避免了施肥的盲目性,全县配方施肥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以上。

  2、化除化控技术

  化学除草具有省时、省工、高效的作用。化控能防止作物旺长,促使秋作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减少养分过分消耗。目前,全县大部分秋作物都进行了化除化控,化除化控面积占秋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

  3、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一增:增加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增加500-1000株/亩。改变了过去农民稀植大穗的种植习惯,密度增加了,据调查今年玉米种植密度比去年增加550棵以上。“四改”:一是改种耐密品种。二是改套种为平播,铁茬直播,并适当延迟收获。三是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四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发挥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作用,减少人工播种、收割面积,逐步扩大机耕、机种、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比例。

  五、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好秋粮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确保抓出成效。为此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夺取秋粮丰收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为秋粮丰产丰收作贡献。财政、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大力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真正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气象部门加强天气预测预报,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服务工作,加强土壤墒情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抗灾夺丰收搞好服务。供销、石油、电力等部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调运供应工作,保证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充足供应和用电需要。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事件,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确保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

  六、问题与建议

  1、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秋粮作物管理粗放,如玉米、大豆不进行人工间苗;玉米施肥不科学,撒施肥料比重过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个别农户病虫防治不及时等。

  2、乡级农技人员匮乏,县级科技服务手段落后,秋粮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较低。个别农民对玉米品种稀植密种,密植稀种,造成减产或产量不高。

  3、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各级各部门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与夏粮相比,相差甚远,包括农民对秋粮生产也存在误区,对秋粮重视不够。

  4、目前干旱问题突出,井灌条件有限,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建议:秋粮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重视秋粮生产,改善农业技术部门服务手段,强化技术服务,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大有希望。

  第二篇:粮食生产汇报

  一、立足实际,提高认识

  XX乡位于河南省XX县城西北XX公里处,辖XX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人口XX万,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XX万亩,XX乡是一个平原乡、农业乡,素有“XX粮仓”之称,境内无山、少矿藏,资源优势不明显。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深深的认识到,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战略物资.,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放松对粮食生产的管理,将对全乡、乃至全县、全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在2011年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抓好政策落实,努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二、通过项目建设,促基本农田改造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改造中低产田。粮食生产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作物产量不高,低产面积大,二、未利用土地利用不充分,基本农田内道路不规则,分布不合理,小地块太多,田坎面积大,地块零散,三、重用轻养,地力衰退,绝大部分耕地严重缺磷少氮,比例失调,造成氮肥越施越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生产效益越来越低。

  针对这个情况,乡党委、政府立足农业大乡的实际情况,加大政策性资金项目争取力度,去年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粮食中低产田改造,巩固退耕还林等一大1批项目,争取到1亿多元上级资金用于XX的建设和发展。

  乡党委决定把土地整理项目在XX乡北面的常庄、惠河等七个村委进行,加强项目区内土地的田、水、路、林、村的治理,全面改善农田水利、机井、电力配套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使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俱佳,使农业景观格局美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升级,带动和促进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农作物平均单产,激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仅此一项工程,可使受益土地面积达2万多亩,增加粮食产量200万公斤,农民年增加收入近二百万元,大大增加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发展畜牧养殖业,加大粮食转化,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前几年粮食连年丰收的喜人局面,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措施,促进粮食的就地转化,提高农民收入。

  1、大力发展养殖业,泰山乡不仅是粮食生产大乡,也是畜牧生产大乡,境内有泰丰农业发展公司、宏运养殖有限公司、豫丰黄牛养殖、丰康养殖等一批全县知名企业,目前全乡存栏在1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72家,全乡大牲畜存栏达23000多头。

  2、发展以优质粮食为原料的小型食品加工业,推进粮食转化。把目光瞄在发展食品加工业上,以发展近农型工业为主攻方向,以小型粮食加工企业为重点,采取户办、联办等形式,推进粮食转化。

  四、当前工作及今后的工作打算

  2010年10月以来,我乡遭遇50年未遇大旱,截止目前,境内没有一次有效降雨。持续的旱情,导致已播种的7万亩小麦处于极度干旱状态,严重危机着我乡夏粮安全、人畜饮水及社会稳定。针对今年的冬春连旱,乡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抗旱保苗。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政委,乡长为指挥长的抗旱浇麦工作指挥部,从政治的高度以

  对广大百姓负责的态度,把抗旱浇麦工作做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切实摆上位臵。一是从农办、民政等部门抽调20余名干部组成5个工作组,进驻各村指导抗旱工作,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和水源,开展抗旱浇麦工作,能能浇一亩是一亩,乡党委、政府特别要求沿红河、惠河、淠河沿岸的村委一定要抓好抗旱浇麦工作,坚决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督促沿河地块的村民,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不隔地块全部浇灌;没有井和河流的村委也要想尽办法组织人力、车辆拉水抗旱保苗,保证今夏小麦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自2011年2月5日以来,全乡共抗旱浇麦1500亩,出动劳动力320人次,动用灌溉设备270台次,日浇灌面积700亩左右。目前经河流、坑塘、机井灌溉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5%,有效缓解了部分麦田的旱情。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条

  例的规定,进一步严格落实基本农田管理法律法规,依法管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

  2、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科技含量,引进和推荐一批高产优质品种,集成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推荐使用一批优质化肥、农药产品,提高粮食单产。重点抓好“优良品种、保护性耕作、水稻旱育秧抛秧、地膜覆盖栽培、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和平衡施肥等六大技术的推广。

  3、坚持做好减灾避灾措施落实推广。首先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配套工作,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其次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要坚持适时早播,把影响粮食产量的播种时间关键时期安排在适佳时期害。第三要加强农作物病虫监测和新出现的农作物病虫种类的防治研究,加大技术指导,降低病虫危害。

  4、着力粮食综合生产力建设,加强耕地生产力的保护。要以效益为出发点,大力推广节本增益技术,抓着土地综合开发继续在我乡实施的有利时机,扩大土地整理面积,提高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5、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农业部门要抓好示范片、抓好大户、抓好科技入户工作。

  2011年2月25日

  第三篇: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作物生产时间短,回旋余地小,夺取秋粮丰收,需要抓好生产生产上的每个环节。尤其是秋粮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也是县委、县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重要举措。为搞好秋粮生产,县委、县政府在人员、物资配备等方面作了精心筹划和布置,为秋粮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县秋粮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秋粮生产情况

  为了解今年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情况,县农业局于6月23-25日组织科技人员对我县10个乡镇区秋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调查统计,现将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今年县秋作物总面积为100万亩,其中秋粮60万亩,比去年减少3.5万亩,减幅4.7%;在种植的秋粮中,玉米40万亩,比上年减少4.5万亩,减幅5.3%;大豆和红薯与上年基本持平。在种植的经济物中,棉花8.0万亩,比上年减少8.3%;花生10万亩,比上年增加4.3%;蔬菜和瓜类20万亩,比上年增加10.4%。

  从上述调查情况看,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是:粮食作物面积略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具体分析:在秋粮内部,玉米面积略减,大豆、红薯略增;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棉花因费工费时投入大,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多,加上今年价格回落面积减少。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红薯、大豆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二是种植粮食作物省工省时,农民能外出打工多。三是畜牧业的发展,粮食作物中玉米面积稳定。因近两年花生增产,价格上涨,而且国家实施了粮油陪增计划,经济效

  益大幅度提高,面积增加。蔬菜和瓜类市场需求量增大,价格连年持续走高,经济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二、秋粮主导品种推广情况

  根据种子管理站部门掌握的品种销售情况,种植面积较多的品种名称及面积分别是:郑单958种植面积20万亩,蠡玉16种植面积4万亩,先玉335种植面积4万亩。其它品种占12万亩。

  三、秋粮生产与管理情况

  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造成秋作物播种较常年略偏晚,加上近期病虫危害和高温干旱等诸多因素,对秋作物生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关于“三夏”生产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关键措施落实,保证了“三夏”生产的顺利开展,大部分秋作物做到了适期播种,为夺取秋季丰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降雨持续偏少,致使部分秋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县干旱面积已达15万亩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秋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发育。

  为夺取秋粮丰产丰收,杞县引导群众及时进行了中耕、追肥、化学除草、浇水以及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切实抓好以抗旱为重点的秋粮田间管理工作,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收获进度慢,杞县农民抓住时机,收获一块,播种一块,浇水一块,人停机不停。截止目前,已累计中耕85.3万亩(次)、追肥55.1万亩(次),化学除草40.4万亩(次),浇水130.0万亩(次),防治病虫害30.5万亩(次)。现在秋粮大田整体长势较好。

  (一)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县农业局充分利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把农业技术人员分成5个技术服务小组,分乡包村,解决农民在秋粮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1、抓好抗旱播种,及时查苗补种。秋作物播种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秋作物缺苗断垄现象,我们及时宣传、组织群众抓住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抓好秋苗补种工作。

  2、适时定苗,确保合理密度。今年秋作物出苗后,我局分片包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苗情调查,对缺苗断垄严重的地块,指导农民及时进行了催芽补种。对缺苗20%以下的地块,玉米在4-5叶定

  苗时,去弱留壮,剔稠补稀,就近留双株补缺;大豆在第一对真叶出现时,结合定苗,对缺苗断垄地块进行带土移栽补缺;红薯用原始预备苗浇水移栽等应变措施,确保种植密度。

  3、全面中耕,铲除田间杂草。我县秋作物大部分为铁茬播种,苗齐后普遍中耕了一遍,能有效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保持土壤墒情、铲除田间杂草、培育壮苗。

  4、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在防治玉米各种病虫害的措施中,重点做好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由于上两年大蒜茬玉米大面积发生粗缩病,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为做到未雨绸缪,县农业局及时召集植保、农技、种子等农艺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20多人,召开了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今年玉米粗缩病发生与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宣传共识,形成了县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意见,印发3万余份进行宣传。又在县电视台作了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讲座,要求农民选好种子和错期播种并密切注意灰飞虱迁灰规律和及时防治。

  5、科学追肥,促进增产。我局今年在全县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喷施微肥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玉米施肥要分次科学施肥,严禁施肥“一炮轰”。在施好种肥和苗肥的基础上,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适时、适量、合理追施肥料。大豆在定苗后,结合中耕,亩追施10-15公斤磷铵,花期喷施硼、铜等微肥。红薯苗期结合中耕,亩施磷铵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团棵期亩追尿素8-10公斤。花生在始花前,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30-50公斤。提倡肥料深施,严禁在对作物施肥时进行丢施或撒施。

  四、积极推广四大技术措施

  1、配方施肥技术

  不同作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肥特性,并且在各个生育阶段的需肥量及养分配比都有不同。因此掌握土壤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土壤营养供应量,对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过少或过多造成的养分失衡均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今年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县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化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万亩示范方进行重点取土化验,共化验土样余份,根据化验结果配方施肥,避免了施肥

  的盲目性,全县配方施肥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以上。

  2、化除化控技术

  化学除草具有省时、省工、高效的作用。化控能防止作物旺长,促使秋作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减少养分过分消耗。目前,全县大部分秋作物都进行了化除化控,化除化控面积占秋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

  3、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一增:增加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增加500-1000株/亩。改变了过去农民稀植大穗的种植习惯,密度增加了,据调查今年玉米种植密度比去年增加550棵以上。“四改”:一是改种耐密品种。二是改套种为平播,铁茬直播,并适当延迟收获。三是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四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发挥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作用,减少人工播种、收割面积,逐步扩大机耕、机种、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比例。

  五、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好秋粮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确保抓出成效。为此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夺取秋粮丰收任务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为秋粮丰产丰收作贡献。财政、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大力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真正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气象部门加强天气预测预报,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服务工作,加强土壤墒情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抗灾夺丰收搞好服务。供销、石油、电力等部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调运供应工作,保证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充足供应和用电需要。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事件,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确保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

  六、问题与建议

  1、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秋粮作物管理粗放,如玉米、大豆不进行人工间苗;玉米施肥不科学,撒施肥料比重过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个别农户病虫防治不及时等。

  2、乡级农技人员匮乏,县级科技服务手段落后,秋粮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较低。个别农民对玉米品种稀植密种,密植稀种,造成减产或产量不高。

  3、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各级各部门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与夏粮相比,相差甚远,包括农民对秋粮生产也存在误区,对秋粮重视不够。

  4、目前干旱问题突出,井灌条件有限,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建议:秋粮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重视秋粮生产,改善农业技术部门服务手段,强化技术服务,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大有希望。

  第四篇:鱼山粮食生产汇报

  鲇鱼山镇粮食生产汇报

  ——农技推广综合站

  一、粮食生产的回顾

  回顾我镇粮食生产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十年徘徊,是指1948年—1958年。当时全镇1.1万亩水田,当家品种“黄金早”平均亩产只有280——300斤。全镇万人人均每天1斤稻谷,由于肉类和副食品紧缺而饭量大。都处在半饥饿状态,靠杂粮和蔬菜补充。

  第二阶段:扩面复种:是指1958年—1968年。当时狠抓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旱地改水田,一季改两季。(简称单改双),冬种绿肥红花草沤田。提出跨纲要(亩总产800斤)的口号,早稻当家品种“连塘早、西湖早”表现突出,亩产可达500斤。晚稻由于水利尚未完善,产量减半,群众总结说:“早稻是个宝,晚稻是牛草”但全镇总产接近纲要。不仅解决吃饭,还能完成国家公粮,购粮和油、棉、猪任务。

  第三阶段:高稈改矮稈:是指1968年——1978年,当时进一步向荒山进军,向荒山要粮,完善水利。加上连年冬种绿肥沤田,稻草还田,土质肥沃,造成高稈倒伏,全面推广矮稈优良品种。使每亩总产超过千斤。开始向国家卖超购粮。但晚稻产量任然低于早稻。农民说:“早稻仍是宝,晚稻也还好”。大多数生产队有余粮卖超购。

  第四阶段:常规改杂交,是指1978年——1988年,在这十年里,耕地三种三收,将晚稻常规品种逐步改种杂交稻,开始由于杂交水稻丰产性能不稳定,推广工作十分艰辛。群众对部分杂交稻评价说“杂交三不齐,穗大结谷低,满满一箩谷,一手提的起”。自1980年以后,高产稳产的杂交品种多,全面实现了晚稻超早稻。1984年—1988年,全镇粮食复种面积达到4万余亩,总产连续突破三千万斤。每年贡献国家一千三百斤,连年出现卖粮难问题。

  第五阶段,单产上升,总产下滑,是指1988年——2008年,在这20年里,尽管早稻也推广杂交稻和其他综合技术运用,但因素复杂。首要是工业发展快,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造公路,建私房,各种企业筹占用部分土地有机肥逐渐减少,最后绿肥减少98%,牛粪减少70%,猪粪减少85%,人粪尿因水冲卫生间减少65%。草木灰、灰土灰减少95%,塘泥无人挑,土壤有机质逐年明显减少。农民大打化肥战,综合化肥用量从每亩20斤逐步增加200斤。

  其次是种田效益差。就连农民最值钱的粮田,二十亩都换不回一百平米的商品房。所以外出从业和本地就业人员多。每年有6—8千名靑壮劳动力弃农,留守人员只能两季改一季,大打化肥战,甚至将边远田块抛荒。加上不确定的极端气候增多,尽管单产达到900左右,但总产只有二千万斤,比最高年减产三分之一,使粮食面临危局。

  二、恢复粮食生产的策略。

  鉴于粮食下滑的状况,镇党委、政府于2008年致力恢复粮食生产,决心“重树粮食形象,重振粮食雄风”,提出两培一带工程。即将种田能手培养成种粮大户,将种粮大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用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全镇粮食生产。2008年50亩以上大户有9户,2009年百亩以上的大户有13户,2010年百亩以上的大户有22户,承包了

  4500亩水田。综合运用农业科技,使粮食生产,特别是双季稻生产得到艰难恢复。

  三、2011年粮食生产措施

  在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紧紧抓住“两培一带工程”不放,全面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兴农。

  1、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到去年,百亩以上的大户已发展到26户,共承包了5000多亩水田,占全镇总水田面积26%,其中三家培养成农民合作社,有两家千亩合作社分别获得省农工部和市农业局的表彰。另一家以种蔬菜为主的合作社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骨干农民的技术培训。在4月初,就举办了一期三天的农技培训班,有种田骨干66人参加。平时分别到产粮大村进行就地培训,聘请市农业局有关专家到村讲课三期,达到300多人次。提高了农民种田的实用水平。

  3、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去年全镇新增各种收割机、拖拉机及小型农业机械60余台。解决了“直播稻虽增产而收割慢”和“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期间耕牛、劳力不足等一系列难题。大大提高了种粮大户的耕种能力,推动了单季稻改种双季稻的进程。从而复种指数增加。

  4、鼓励外地农民来我镇种田。在全镇种粮大户中,有20%是余干和鄱阳的农民合资。有两户独资的如余干县卢先志,鄱阳县方陌芳等。政府单独给他们立户,享受本地大户的同等待遇。

  5、注重发展旱粮。针对部分田块水源条件较差,栽晚稻难以保障,动员农民种旱粮,如2010年所收的荞麦,动员农民多留种,去年新柳村委会利用秋闲田种荞麦200余亩,不仅经济效益好。同时也给本地“中华蜜蜂”提供了有效花蜜源。

  6、密切跟踪服务。去年4——5月份遇干旱,镇政府及时购买6台抽水机给种粮合作社抗旱。“6.15”洪灾后,政府及时无偿发放“岳优9113”杂交稻种子三万斤,播面一万余亩。9月上旬又无偿给种粮合作社提供机动喷雾器三台和农药三千余元,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10月份政府直接帮助困难户冬种油200多亩。在整个农忙季节,农技站每天都分别与种粮大户通话,随时了解情况,及时提供服务。

  总之,通过科学运用各项措施兴粮,使去年的粮食总量真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000万斤,造成粮食跌价和再次出现卖粮难的局面,糯稻跌价20%,优质晚稻跌价10%,到目前为止,柳绿粮食合作社尚有100吨晚稻未销售。

  四、2012年粮食生产举措

  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1号文件,充分调动种粮大户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决心在已“重振粮食雄风”的基础上。不放松“两培一带”工程,力争种粮大户达到30户以上,总承包面积超过6000亩,占全镇水田面积三分之一。带动全镇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5400亩,其中早、晚稻各11200亩,中稻10900亩。以荞麦为主的玉米、薯、小麦等早粮2100亩。严格规范种粮大户管理,继续加大种粮大户种旱粮的补贴,直接帮助困难户消灭闲田。用更骄人的成就庆贺党的十八大。

  2012年2月10日

  第五篇:贡井区关于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专题

  贡井区关于当前粮食生产情况的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国务院、省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有关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针对近两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公路、建房的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对粮食生产引起了高度重视,重新审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年初,区委、区政府对我区小春粮食生产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大春粮食生产召开了专题会议,行动早、部署快,为夺取粮食丰收,全面完成2004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区当前粮食生产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粮食生产情况

  (一)小春生产情况

  1、小春作物面积完成情况:全区完成小春播种面积24030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7000亩,油菜面积7030亩,与去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

  2、苗架长势情况:去年底到今年初没有大的灾害,气候较好,小

  春作物虫害较轻,苗架长势较好,总的情况是一类苗占30%,二类苗占55%,三类苗占15%。

  3、粮食产量:预计小春粮食产量可达到吨,较去年增长6—8%。

  (二)大春生产情况

  1、春耕农资准备情况:我区各镇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准备充分,全区准备玉米种子40吨左右,准备水稻种子30吨左右,柴油110吨,保证了春耕生产的需要。

  2、大春播种面积情况:入春已来,天气较好,无明显倒春寒,我区各级农业部门抓紧抓早,春耕备耕工作较主动。至3月4日全面完成春播工作,至25日已办田面积38.81万亩,占应办面积的53%;同时各地抓住月初小有降雨的有利时机全面展开春种工作,已种薯类19.52万亩、花生11.56万亩、蔬菜14.37万亩、大豆2.64万亩、玉米1.34万亩;秧苗已进入前期管理,情况良好,目前已插抛秧面积0.06万亩,占计划抛秧1.4%。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及早部署、精心组织。

  2003年下半年,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小春生产工作会,对各镇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并下发了文件,将粮食产量纳入了全区农业重点考核指标,为夺取2004年小春丰收做到了组织落实。2004年2月11日和3月10日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区大春生产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区大春生产及农业农村工作。会后,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春耕工作的领导,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春耕生产。区农林农机水利局及时发出了《贡井区农林农机水利局二○○四年大春生产意见》(贡农局发[2004]11号)及《二○○四年大春生产技术意见》,要求各镇加强领导,及早部署,狠抓措施落实,扎扎实实抓好春耕生产。

  (二)加强了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力度。在粮食生产上,我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一是认真落实农民种粮的补贴政策,将国家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二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加大了技

  术服务的力度,区、镇农业部门分别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指导、检查督促,协助广大农户做好粮食生产工作。制定生产技术措施,组织对农民的生产培训,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全区4个镇分别以村社干部会、以村召开群众大会、广播、板报等形式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开展了技术培训,共计培训100余期,1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万余份。全区各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强化服务,使粮食生产所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农膜、塑盘和农机具供应充足,到位及时,为促进我区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2004年,我区粮食生产加大了科技投入,强化了农民素质教育,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小春良种推广面达98%;平衡施肥面积万亩,占小春粮油面积的43.7%;小麦小窝密植面积完成亩,占计划的85%;稻田双免耕栽培油菜亩,占油菜面积的19.8%。大春粮食生产我们将努力实施好九大技术,特别是“五个一千亩”(旱育秧、地膜玉米、再生稻高产栽培、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冬大豆丰产技术)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全面实现粮食生产良种良法。

  (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我区加大了粮食生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自贡市日月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和康福来米业有限公司的逐步壮大,有力的促进了我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步伐,确保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2004年日月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产值万元,利润万元,带动发展农户户,发展大豆亩,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大豆产业化的发展。

  (五)加强农资管理,组织打假活动。为了落实全国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动员会议精神,依法保护我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粮食生产顺利开展,区农业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了精心组织,统一行动,迅速掀起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的高潮。今年3月份区农林农机水利局联合区工商局、质监局、物价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开展一次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统一行动,重点是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违法违规行为,收到较好效果。

  据统计,今年以来,区各有关部门共组织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6次,出动执法人员45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店铺115间、农贸市场6个,查处没收假冒伪劣农资产品60多件,有效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净化了我区农资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差,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2、区、镇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农资价格高,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农业整体综合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4、旱情影响春耕生产。虽然3月中、下旬气温有所下降,有一次降雨过程,但降水量仍无法满足春耕生产用水需求。据气象预报今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有春旱,4月下旬至5月中旬有夏旱,旱情将影响春耕生产。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粮食生产上,我们将始终坚持“确保粮食安全不放松,结构调整不动摇,稳定水稻,主攻旱粮,突出玉米,狠抓晚秋,合理的调整布局,依靠科技,扩大复种,狠抓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工作方针,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奖惩兑现。根据《中国共产党贡井区委贡井区人民政府》(贡委办发[2004]11号)《贡井区农林农机水利局二○○四年大春生产意见》(贡农局发[2004]11号)文件要求,各镇党委、政府对粮食生产任务目标要明确(面积、总产),区委、区政府将定期检查,年终逗硬奖惩。

  (二)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一是严禁耕地搁荒,对搁荒耕地将依法严肃处理。二是改革耕作制度进行综合利用。根据我区实际,旱地要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间套多熟种植,推行“麦—玉—豆—苕—菜”等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播面,水源好的水田要积

  极抓好冬水田改制。大力推广“稻—菜”连作模式,变一季为两季;三是突出抓好晚秋生产,大力发展以再生稻为主的晚秋生产,突出抓好低产田再生稻产量的提高,以求平衡发展;四是搞好田坎、塘边、沟边、池边等“四边”资源的开发,发展冬大豆、玉米等作物,扩大面积实现种满种尽,多种多收。

  3、切实保护好耕地,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一是严格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尽可能少占耕地;二是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严禁在基本农田里挖塘养鱼种树造林;三是严肃耕地保护的法规。

  4、落实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2004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我区将着重采取以下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是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种粮大户,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种粮直接补贴。二是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农业特产税,据实核减合法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三是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一定补贴。四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五是促进粮食转化增值。积极发展畜牧业,通过小额信贷、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增值。六是发展粮食加工营销企业。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积极扶持我区粮食加工营销企业。

  5、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为了稳定粮食面积、恢复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区级涉农部门,想为农民所想,急为基层所急,充分保证农业用水用电、农资供应;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普及,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二○○四年四月七日

篇二: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5篇)

  第一篇: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

  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

  19、皖麦

  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

  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

  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篇: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

  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

  19、皖麦

  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

  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

  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

  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第三篇:关于某县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xx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xx县把发展壮大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切实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实现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种植业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增加,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到了一定的贡献。

  一、xx县农业概况

  xx县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境内有三个大型国营农场和森工系统8个林场,县域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42万人,其中县域人口32万人,县属农业人口21.5万人,农户5.7万户,县属耕地面积238.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11亩,xx县处于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之间,年平均气温3.3℃,10℃以上有效积温2000-2700℃年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30-150天,全年日照2513小时。农业气侯:春季偏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夏季温热、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秋季短促、降温快切气候多变;冬季漫长而严寒。

  二、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县份之一,近年来,xx县始终遵循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总产这一宗旨和原则,特别是近三年来xx县的粮食生产在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前提下,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稳中有升。2006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6万亩,总产53.4万吨;2007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9.6万亩,总产58.4万吨;2008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9万亩,总产72.8万吨。200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粮食总产居全市之首。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基地,扩规模,切实增加粮食总量

  xx县紧紧依托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经验,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增加粮食总量,促进了粮食产业发展。近年来,已建立了万金山乡、青原镇、xx镇、朝阳乡水稻,七星泡镇、朝阳乡、夹信子镇玉米,尖山子乡、七星河乡、青原镇、七星泡镇、xx镇大豆,小城子镇、龙头镇杂粮杂豆四条优质粮食生产产业带,粮食生产基地面积200万亩以上,2008年,全县共落实粮食生产基地209万亩,其中水稻基地26.8万亩,总产14.4万吨,玉米基地63.3万亩,总产39.5万吨,大豆基地108万亩,总产16.3万吨,杂粮基地11.2万,总产2.6万吨。

  (二)、抓宣传,落政策,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xx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粮食工作领导小组,从全县抽调100名机关干部进驻乡镇、村屯开展粮食生产的宣传和政策贯彻落实工作。县直机关干部带着全县统一印制的宣传资料到村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进行宣传,同时,到农户家中走访宣传,重点向农民讲解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和国家关于种粮补贴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近年来,累计已举办粮食生产专题电视讲座21期,通过会议、科技大集、走访向农民发放宣传单12万份,印发宣传资料汇编1.5万册,印发直补政策宣传单5.6万份,张贴宣传标语3,500幅。在粮食生产政策落实上,三年来,累计落实粮食直补面积715.5万亩(2006年237万亩的,2007年240.1万亩,2008年238.4万亩),水稻良种补贴面积74.24万亩(2006年21.5万亩,2007年25.97万亩,2008年26.77万亩),大豆良种补贴面积80万亩(2006年10万亩,2007年10万亩,2008年60万亩),玉米良种补贴20万亩(2008年20的万亩)。此外,xx县还根据全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谋划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总体思路,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强化了各项措施,已经形成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xx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百万吨粮食生产县的工作目标,并计划到2011年实现这一目标。

  (三)、提质量,增效益,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围绕提高粮食质量,增加种粮经济效益,xx县采取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标准化示范户等方式,狠抓了农业投入标准,农时标准、整地标准、播种标准等关键环节。为提高技术到位率,县农技推广中心编写了《xx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并印发到乡镇、村屯,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屯、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对农民实行面对面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青原镇新城村2008年建立的大豆高产创建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257公斤,超过全县完成创建指标。近年来,全县共建的粮食作物标准化示范园区85个(2006年20个,2007年25个,200年4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0个,市级25个,县级44个,示范区农户平均增收1,500元。为了提高粮食品质,三年来,全县共建立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30万亩,其中大豆27万亩,水稻3万亩,保证了粮食生产良种需要。在粮食作物种子的应用上,大豆主推恳丰

  16、黑农

  37、黑农

  41、黑农44;玉米主推绥玉

  7、东农248、龙单13;水稻主推空育131、绥粳

  4、绥粳的12。粮食作物主推及专用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良种应用率达到100%。

  (四)、强农艺、兴科技、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xx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始终坚持科技兴粮战略,坚持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相结合,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发展科技生产增效作用。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全县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都在350期以上,培训农民在6万人次以上,投入科技培训经费三年累计达到200万元。通过培训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推广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近年来全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重点推广的大豆垄三栽培、大垄密植、小垄密植、深窄密,玉米通透性栽培,水稻机插深施肥、神鱼生态除草、三超栽培,小麦模式化栽培,农业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应用粮食增产技术。重点是应用秋季深松整地和水稻大棚育秧技术。每年整地面积都在90万亩左右,深松面积在50万亩以上,通过整地不但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且产量显著增加,增产幅度在15%左右。2007年通过对朝阳乡曙光村的一块1500亩大豆亩产百斤左右的地块实施深松整地,2008年,大豆产量经过实测,亩产达到165公斤,增产幅度达到60%以上。水稻育秧上重点推广大棚育苗,每年新增大棚面积都在20万平方米左右,2008年秋季新增育秧大棚92万平方米。2007年在青原镇兴旺村建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育秧小区,并建立了一个3,000亩的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区,2008年,水稻亩产平均达到650公斤,个别地块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水稻大棚育秧拉动全

  县水稻单产平均达到600公斤以上。四是努力提高粮食品质,在优良品种的选用上坚持按照适宜区种植,避免了越区种植,加快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实现了xx县区域内品种的统一化、专用化和优良化。

  (五)增投入,打基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xx县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制定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粮食生产扶持资金950万元,其中2006年150万元(深松整地10万亩,亩补贴5元,合计补贴5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60万方,每方补贴1元,合计补贴6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8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5元,合计40万元)。2007年280万元(深松整地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合计补贴12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70万方,每方1元,合计补贴7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1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9元,合计补贴90万元)。2008年520万元(深松整地补贴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合计补贴12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80万方,每方补贴1元,合计补贴8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3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10元,合计补贴320万元)。三年累计完成秋整地260万亩,实现了三三轮耕目标,完成水利工程300万方,新建水稻育秧170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六)抗灾害,夺高产,确保大灾之年粮食总产不减

  近年来,xx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春季低温干旱,夏旱和秋旱,特别是2007年的夏旱最为严重,全县受灾面积192.6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4.2亩,濒临绝产面积13.4万亩。灾情发生后,xx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全县人民总动员,众志成城抗夏旱”的号召,并确定了“保粮食作物、保水田、保种子田、保科技示范园区”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抗旱资金投入、组织科技人员下村指导、抢修灌溉工程、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集中全县力量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抗旱期间,全县3,038眼抗旱机电井全部启动,每天出动抗旱人员平均达1.8万人次,车辆1.2万余辆,浇灌总面积达

  到145万亩。在资金投入上,共投入1,605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10万元,农民自筹890万元,县内龙头企业帮扶50万元,全县职工干部捐款55万元,县直部门帮扶100万元。利用抗旱资金全县共维修抗旱机电井1,500眼,新打抗旱水源井915眼,购买人工增雨火箭弹和防雹弹1,050枚,下摆抗旱柴油500吨。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xx县的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粮食总产达到58.4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5.4%,从而实现了受灾不减产的工作目标,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四、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制约粮食生产发展。近年来,由于村集体和农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搞水利工程建设筹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导致水利工程欠帐较多,遇有灾害农民损失惨重。

  (二)农机装备落后,缺少大型农机具,耕作水平较低。目前农民使用的农用拖拉机大部分是在30马力以下,在整地上缺少大机械,现有大机械马力不足,达不到标准化深松整地要求,影响到整地效果。

  (三)农民种粮收入减少,投入相对不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资价格的上涨和粮食价格的下调,形成了投入和收入剪刀差,使农民种粮效益逐年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

  (四)农民素质差,种田水平低,先进技术没有实施到位。部分农民仍然沿袭陈旧的耕作方式,虽然县、乡多次举办培训班、电视技术讲座。但是有些农民就是不接受,有些应用了但是因为到位率较低,没有发挥出先进技术增产增收的作用。在推广水稻大棚育秧和深松整地上,有些农民就有抵触情绪,不接受。

  (五)龙头企业小,带动能力差,市场拉动力弱。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起伏大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县内的龙头企业加工规模小,除了水稻外,其它粮食品种只能原字号出售,并且除市场价,没有价格保障。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强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加快现代农业作业区建设,抓好北岗现代化农业试点工作,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09年农机合作社要发展到10个,农机作业率达到95%以上,完成秋耕整地9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60万亩。同时,扎实推进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增加育秧总量,扩大机插面积,提高耕作水平。

  (二)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投入,重点在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节水灌溉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上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条件。2009年,全县新增水田2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5万亩,新增农田灌溉机电井1,000眼,新增农村人饮安全深水井10眼,完成水利农民自筹1,500万元。

  (三)加强土地肥力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加大秸秆根茬还田力度,实施保护性栽培。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提高施肥水平。2009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扩大到100万亩。

  二、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实施全省千亿斤粮食产量工程和xx县百万吨粮食生产县规划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要围绕建设安全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突出抓好粮食产业。一是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按照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大豆种植面积的“两增一稳”工作思路,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在提高单产和品质上下功夫,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2009年,全县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达到210万亩,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专品种生产。依托宏达生物、北大荒米业、七星米业、天龙米业、罗麦生物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质玉米、水稻、大豆等品种生产,全县粮食作物专品种生产面积要达到100%。三是建立标准化粮食生产

  基地。重点要在良种应用、深松整地、精量点播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标准化组织粮食生产,全县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要达到100%。四是加大防灾减灾力度。以抓好防汛抗旱和主要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加强预报预测,及早谋划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向减灾要产量、要效益。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要抓基地建设。依托现有的宏达、北大荒、罗麦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构筑“大豆、玉米、水稻、杂粮等粮食产业链,加快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二要抓龙头企业。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发的扶持力度,促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引进新上一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努力完成群龙共舞的粮食产业化格局。三要抓利益连结。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签订购销合同和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结机制,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同时,引导企业、农民组建粮食生产协会,发挥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签订订单、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2009年,粮食作物订单面积要达到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60个。四要抓品牌。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优势品牌,组建企业集团,使我县知名品牌借龙头做大做强,基地和企业借品牌增量增效。全县重点培育和打响“益香禾”大米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拉动产业发展。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一)创新农业科技体系。抓好与黑龙江农业职业学院的院县合作共建工作,构建我县与高等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及时将院校的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和吸收,增加我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我县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二)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力法,真正建立起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大力推广大豆大垄密植、小垄密植、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水稻钵体育苗栽培等先进技术。抓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步伐。

  (三)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快粮食作物良种的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加快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挖掘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2009年,全县落实粮食种子繁育基地面积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四)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抓好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全面普及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抓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乡、村都要有粮食标准化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田,村屯要有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把先进科技成果、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到粮食的生产实践中,发挥示范区的辅射带动作用。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标准化实施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00%以上。

  (五)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农民实施标准化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全县计划培训农民6.5万人次。

  (六)抓好社会化服务。根据农村的新情况、新变化,教育引导县、乡、村干部,创新工作方法,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重点从农民最切身、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农业技术,农业植保、农业信息、粮食购销、农村金融等方面做起,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谋发展、抓落实、促和谐的合力,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第四篇:关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

  关于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情况调研组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市人大的统一部署和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经县人大主任会议研究决定,5月23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XXX带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全体成员,在副县长XXX、县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陪同下,先后深入到胡集、汲冢等乡镇粮食生产核心区,对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良种推广和使用、农田高产开发等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走访了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种粮群众。调研采取了听取情况汇报、走访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中,代表们对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1、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粮食的贡献率。一是在县电视台、电台开辟“农业专家谈农业”栏目,让农民跟专家学种田。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不

  1断提高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科技素质。今年以来,全县百名科技人员已累计下乡540次,召开培训会近百场,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800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6万份。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四是实现了全县小麦统一供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全县小麦均衡增产,品质提高。

  2、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年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424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9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8.05万亩。二是强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机井、桥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应急灌溉工程建设。3年来,全县累计投资2.62亿元,新打机井6808眼,新建桥涵3012座。积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显著增强。多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危害。

  3、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抓住国家

  强农惠农的大好机遇,一丝不苟把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好、贯彻好。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抗旱救灾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一分不少地及时拨付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看到种粮的好处和希望,种粮的热情空前高涨。

  4、强化粮食产业化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经济效益。我县通过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XXXXXXXXXXXXXX,土产品做出洋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实现粮食生产加工效益最大化,走出了一条依农兴工、以农促工的成功模式。

  二、不足之处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粮食增产。目前全县163.7万亩耕地,旱涝保收田不足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仅占80%,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较差,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解决,粮食单产年际有一定波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影响粮食增产。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并且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服务人员也显现出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的问题。加之我县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学种田能力低,使得科技新成果难以真正推广和应用,已明显成为制约粮食发展的障碍。

  3、粮食比较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全县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但种粮比较效益并不高,远远比不上二三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批青壮农民转移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管理技术粗放,增产效果不明显,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

  4、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县财政财力有限,农业项目融资难,国家给予龙头加工企业扶持的项目少,资金少,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制约着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任务及惠农措施,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努力营造全社

  会关心、支持、参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坚持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工程的养护,采取“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有效解决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工程的养护问题,充分发挥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3、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及时将良种、新技术、新机具等科技新成果展示给农民,强化统一供种工作,使广大农民自觉使用优良品种,掌握新科技、新技术的使用。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强化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电视台开科技专栏,加强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科技使用水平,使农民成为使用农业科技的主力军。

  4、加大政府投入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要建立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的稳定投入机制。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普遍财力有限,投入粮食生产的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向上争取项目,但项目争取具有不确定性,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项目的带动,激励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发展,形成哪个地方粮食生产贡献大、哪个地方粮食生产质量高,就向哪个地方多投入的稳定扶持和激励机制。

  20年月日

  第五篇:永兴县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永兴县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作者:郭华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9-29“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永兴县把发展壮大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农业生产概况

  永兴县境东部山脉西部丘陵,中部丘陵和盆地相间,势如马鞍,形似桑蚕,溪河呈树枝状,县域总面积1979.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342个行政村,总人口66.2万人。2010年,全县农业户12.02万户,农业人口42.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28.05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2.38千公顷,旱地5.67千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0.98亩。永兴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年均气温18.6℃,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1524mm,无霜期达300天。全县水域宽广,拥有便江、永乐江两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9条,青山垅水库属大型水库,蓄水量达1.14亿立方米。

  二、粮食生产的现状

  (一)主要粮食作物平稳增长

  由于中央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及永兴县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出,全县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6.22千公顷,预计产量245233吨,分别增长1.52%、1.6%,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8千公顷,预计产量214425吨,同比分别增长0.78%、0.8%;玉米播种面积2.38千公顷,产量11298吨,分别增长7.2%、7.3%;豆类播种面积0.99千公顷,产量2102吨,分别增长8.8%、8.85%;薯类播种面积

  3.42千公顷,产量15530吨,分别增长2.1%、2.15%。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由2008年35.8千公顷缓慢增长到2011年的38.8千公顷,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却经历了一个“过山车”式的变化,2008年为4.57千公顷,2009年突增加到6.57千公顷,2010年降为3.47千公顷,2011年为3.59千公顷。

  (二)土地流转助推种植大户蓬勃发展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务工,出现少量抛荒田。永兴县在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专业代耕代种、集体直接经营、集体转包、大户承包流转、合作制流转模式,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2011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促进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84.1万亩。修订完善了《永兴县2011年粮食种植大户和粮食生产科技示范户奖励评定办法》,通过大抓示范创建和土地流转,有力带动了一批种粮大户。目前,全县种粮合作社8家,种粮大户发展到98户。同时,全县粮食复种面积在20亩以上的有614户、50亩以上的有123户、100亩以上的28户、200亩以上的10户,1000亩以上的1户。

  (三)主要农资价格总体上涨

  据调查,今年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价格呈上涨趋势。其中复合肥(45%含量)2800-3100元/吨,同比上涨400-650元/吨;尿素2140-2200元/吨,同比上涨190-250元/吨;过磷酸钙500-520元/吨,同比上涨40-100元/吨;钾肥3200-3300元/吨,同比上涨100-200元/吨;农膜13000-14000元/吨,较去年增长了1000元/吨。杂交稻种子28-35元/公斤,同比上涨2-5元/公斤;杂交玉米种子13-14元/公斤,同比上涨1元/公斤左右。

  (四)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06至20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2152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8510处,重点对石壁垅水库、工农利水库等45座上型号病险水库进行了整治,对柏永干渠、青资西干渠、柏双干渠等重点渠段共32.6公里进行了硬化;共投入资金2872万元,完成黄泥乡、湘阴渡镇、油市镇等中低产田改造3.85万亩,扩建小型水库7座,修建拦河坝13座,衬砌渠道163.4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5万亩。永兴县确定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为“水利建设年”,全面改善和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和水利工程效益,总体目标是全县2011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突破2亿元,完成病

  险水库除险加固、便江左干渠改建、青山垅水库永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

  (五)惠民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永兴县按照

  “治抛荒、调结构、创高产、树品牌”的粮食生产基本思路,印发了《永兴县2011年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永兴县2011年粮食生产综合治理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与各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在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黄泥、柏林等乡镇设立县主要领导和县四大家分管、协管及联系农业工作的县级领导联系的6个示范样板点共6200亩,每个示范点都有农业局领导及农技人员参与,示范点乡镇都制定了实施方案。2011年上半年,全县已发放第一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575.8万元,第二批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88.4万元,早稻良种补贴资金382.8万元,油菜良种补贴资金160.96万元。对种植双季稻单季面积在50亩以上的实行100元/亩奖励,每年奖励资金近50万。2011年,永兴县财政统筹安排预算粮食生产资金600余万元,对乡镇粮食生产任务完成较好的实行重奖,设一等奖1名,奖金2万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1万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5000元。

  三、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

  (二)农业劳动力短缺

  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而务工经济收入效益大,见效快,致使有知识,有技术,思维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纷纷进入城市或工厂就业。大中院校毕业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宁肯到城市打工,也很少愿意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从事农业种植的大都是老年人,文化程度总体偏低,思想传统、保守,技术水平偏低。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农村用工越来越贵,越来越难

  找。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稻谷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播种面积遭遇瓶颈。据统计,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农作物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土地利用率较高(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300%)。目前,永兴县耕地面积28.05千公顷,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0.5千公顷,复种指数达到286.99%。排除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用地及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方法举步维艰。

  (五)土地流转总量不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规模化为基础,提高集约化水平。但对照全县农业发展要求,土地流转量还不能满足农业经营业主的需求,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干部群众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疑虑,有的认为目前土地流转时机还未成熟,有的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流转不好怕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当前农民的恋土观念还是比较强,对土地流转还保持较犹豫的心态,乃至不愿流转。三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导致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目前农民种田不但不需要上缴任何税费,而且国家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四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民承包地征用政策比较优越,农民看到了土地的潜在效益,怕土地流转后,影响政策享受。五是经营业主害怕承包经营风险大,不敢大规模经营和开发。

  四、今后粮食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坚持走规模种植道路,重点抓好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黄泥、柏林等6个乡镇示范样板点,创建好双季稻高产创建整建制示范乡镇

  (鲤鱼塘镇)、晚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碧塘乡)。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

  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永兴县政府一系列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提高粮食总产量,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从近年来永兴县粮食发展的实践来看,城市发展、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加快等,给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速度必须大于由于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速度。为此,要在科学确定粮食生产总量和面积的基础上,注重把粮食生产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把粮食生产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大力推广高效优质稻等,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

  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依靠已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优化服务。县、乡(镇)两级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负责本区域土地流转的日常服务工作,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收集及发布项目推介、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登记备案、权证变更登记等。村级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站,土地流转信息员继续负责宣传贯彻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建好土地流转台账,及时传递和反馈土地流转信息。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通过培育壮大他们带动土地流转。

  (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强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扎实推进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增加育秧总量,扩大机插、抛秧等耕作面积,提高耕作水平。

  2.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结合全国水利普查和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投入,重点在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节水灌溉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上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七)抓好社会化服务。根据农村的新情况、新变化,教育引导县、乡、村干部,创新工作方法,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重点从农民最切身、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农业技术,农业植保、农业信息、粮食购销、农村金融等方面做起,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谋发展、抓落实、促和谐的合力,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篇三: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粮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粮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如何写呢?具体从哪方面开始入手呢?下面本人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粮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粮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尊敬的省局领导:

  近几年来,特别是“”芦山强烈地震以来,在省粮食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区粮食安全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为了更加做好我区粮食安全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希望省局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我区一定的支持。现将我区粮食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如下:

  从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我区高度注重粮食安全工作,粮食安全工作基本稳定。即便在“”和“”地震发生后,通过我区粮食主管部门的调控,粮食流通依然平稳过度。但从雨城区特殊地理环境以及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仓储设施落后、粮食储备薄弱状况来看,粮食安全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粮食生产状况。雨城区包括雨城区所在的雅安市,地处山区,山地多,可耕地面积偏少,特别是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及工农业用地的竞争,可耕面积下降到9%,因此粮食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而我区现有人口约33万,按世界粮农组织(FA0)的衡量标准,正常年景下,我区粮食缺口达8万余吨,面临着粮食生产能力不足,需求较大的矛盾。

  二是我区承担的政治责任供应情况。我区是雅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通往甘孜藏区的的咽喉要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除供应当地居民口粮外,还承担了过往军队的后勤保障。历年来我区粮食企业都承担着运往西藏部队的前运粮生产任务及过往军队的粮油后勤保障任务。特别是XX年和“”地震期间,大批部队途经雅安,我区粮食企业基本承担途经部队的粮油保障。因此,我区军供任务重大,政治责任艰巨。

  三是粮食储备状况。由于我区仓储设施落后,可安全储粮的仓库仅有万吨,只储备有2万吨储备粮,较低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对雨城区粮食应急供应和宏观调控将造成影响。

  所以,我区粮食安全面临着前景不容乐观,压力巨大的挑战。如遇大地震、雪灾、动-乱等突发事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为了加强我区粮食安全薄弱的环节,发挥雨城区作为川西咽喉的重要战略作用,长期以来,我区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重视粮食安全。为了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XX年期,我区不断投入资金,加强粮食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XX年,通过资产置换,安排了1600万元建设了多营粮食储备

  库;XX年起,建立了区级小包装粮油1500吨;XX年,安排补助资金150万元支持粮食企业仓储基础设施维修改造;XX年,又安排了600万元重建资金用于仓储建设。

  二是粮食工作开展顺利。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建立了粮食安全应急供应保障机制,组建了由粮食、工商、物价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检查组,加强粮食市场监督检查,保障了区域内的粮食安全。在经历XX年以来的雪灾、金融危机和两次地震后,我区粮食依然保持了供需平衡、价格稳定。

  区粮食局作为政府粮食职能部门,为粮食安全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响应,开展了“服务三农”、“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粮食银行”等各种活动,带动了我区粮食流通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粮食企业经营运行良好。我区粮食企业主要为雨城区粮油购销储备总公司,该公司系原雨城区五个国有粮站改制后组建的国有粮食企业。现有在职员工39人。由于企业XX年改制后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加之XX年金融危机影响和地震影响,企业一度出现举步维艰的状况,连续两年被雅安市劳动局认定为“困难企业”。但在各级粮食主管部门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关心下,该企业遗留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和落实,基本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在XX年,企业完成了万吨粮食购销任务,储存政策性粮食2万吨,连续三年扭亏为盈。目前,企业管理有序,凝聚力、向心力较强,员工积极性很高,专业保防技术人才雄厚,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区先后经历了“”和“”两次地震,在地震发生后,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粮食部门率先反应,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努力开展自救,一方面积极筹集粮食,确保了灾后应急供应和救济粮供应。经统计,在救灾最为艰巨的阶段,我区粮食部门多次冒着余震进入灾区,共为救灾部队、民间救援团体供应粮油等生活物资300余吨,协助政府接收救灾物资800余吨,安置受灾群众200余人,发放救济粮3600余吨,为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作出了应有贡献。

  粮食安全要有保障,粮食企业必须要发展,粮食企业的发展,又必须依赖先进的现代化储粮设施。但目前,我区仓储设施大部分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早已设施陈旧、老化,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危仓险库,且这些仓库基本位于雨城区偏僻乡镇,较为分散,容量小,布局失调,已经不适应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和现代科学储粮需要。特别是经历“”和“”地震后,我区粮食仓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可安全储粮的仓库仅有万吨。

  XX年,中储粮成都分公司领导到雨城区考察,鉴于雨城区特殊战略位置的需要,计划考虑在雨城区布局中央储备粮,但因雨城区的储粮基础设施落后,取消了储备计划。

  因此,雨城区仓容紧缺、储粮基础设施落后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粮食储备结构的平衡、影响到国家粮食产业流通健康发展,制约了我区粮食安全工作发展。

  随着粮食产业流通体制不断深化,我区粮食工作思路也要进一步转变,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新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应对市场和改革的考验。在未来两年内,我区将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以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灾后重建为目标,推动粮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一是把粮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宣传力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确保全区粮食流通市场安全顺畅有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抓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通过改革,整合雨城区粮油购销储备总公司现有资产,优化配置,做大做强企业,把粮食企业打造成雅安市粮食龙头企业,更好

  地位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三是抓灾后重建。为了突破制约粮食安全发展的瓶颈,我区将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全面改善当前仓储能力薄弱,储粮仓库紧缺、落后等突出问题。

  我区规划的“雨城区粮食产业园区灾后建设项目”已经列入国家总规。该项目预计投资XX万元,毗邻雨城区多营粮食储备库新建万吨粮食储备库、3000吨油罐及相应附属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与多营粮食储备库配套使用,园区面积

  可达47亩,有有效仓容万吨,油罐4000吨。其功能集粮油储备、精深加工、军粮供应及应急供应、物流配送、质量检验监测、信息平台等为一体。届时,我区力争将该园区打造成为服务本地、辐射甘孜藏区、连接西部市场,在全市粮食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粮食产业园区。

  当前,区委、区政府已为该项目落实17亩土地,600万元灾后重建资金,该项目的地勘、设计、等前期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于XX年7月20日动工建设。

  当前,我区粮食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灾后重建资金的落实。雨城区粮食产业园区灾后建设项目需要建设资金XX万元,现已经落实600万元,还差缺口1400万元亟待解决。为此,我区恳请省粮食局给予帮助协调解决。

  一是调整老仓危库建设资金。去年,省局安排给了我区242万元老仓危库维修改造资金,但我区老仓危库由于建设年代较长,且容量小,分散在各乡镇,加之两次地震破坏,已经没有维修改造价值。因此,我区建议是结合灾后重建,进行资产整合,集中修建。因此,需要省局支持,帮助协调,将维修改造资金调整到粮食产业园区项目建设。

  二是给予政策性资金支持。由于我区财政困难,以及灾后重建项目多,用于粮仓建设的资金短缺,为此恳请省局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中给予资金安排,帮助我区解决资金缺口。

篇四: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粮食生产工作汇报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我镇强力推进粮食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我镇粮食生产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粮食生产情况

  我镇粮食种植面积41476亩,其中水稻24179亩(早稻12605亩,晚稻11574亩),杂交玉米5025亩,其他粮食作物8500亩。全镇种粮食大户有11户。积极搞好了山上村7组粮食生产国调点的粮食种植工作,创建了四个(山上、鹧鸪坪、欧联、碕石)水稻种植技术“八统一”示范村。全镇有东冲、鹧鸪坪、高粱下、山上等粮食种植合作社四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落实粮食工作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XXX镇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品亮任组长,人大主席李松勇、副科级干部廖桂兵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廖桂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村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镇长为粮食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实行驻村干部包村、村定员干部包组和组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发展粮食生产为作关系全局的大

  事要事来抓,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分配、政策措施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

  二是建立粮食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镇对村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状,下达了任务指标,将生产任务、项目建设等落实到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将生产任务落实到田间、农户。

  三是建立粮食生产日常督查督导机制及粮食生产年终目标考核机制。我镇把粮食生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村级年度社会经济综合目标考核。对双季稻面积增加较多,耕地基本没有抛荒,粮食单产和总产水平明显提高的村要进行奖励;对因领导不重视,工作措施不力,耕地抛荒和“双改单”严重,没有完成省市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目标管理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并追究村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落实惠农政策

  中央和省里对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农业生产发展的惠农政策。

  全镇上下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中央扶持粮食发展的各项政策,真正做到政策落实不走样、不缩水,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一分不少尽早兑现到农户,进一步调动好、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农业、财政等部门狠抓政策宣传、帮助农民落实良种、推广实用新技术,落实国家各种农村直补政策。

  (三)狠抓粮食生产建设

  一是召开了村级专题会议,部署了各项工作。镇里召开专题会议,镇长主持,传达上级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精神,明确各村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创建山上、鹧鸪坪、东冲、碕石水稻种植技术“八统一”示范村,部署各项工作,明确工作任务、指标,奖励办法等。

  二是加强了服务。农技站和信用社要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村、组及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按项目技术要求整地、下基肥等。特别是整地施肥、播种育秧、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关键时期要加强技术指导,落实配套技术,确保水稻高产高效。信用社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

  三是科学集约化经营。按照科学、规范、节省、大规模的经营,确保粮食丰产丰收。(1)物色好种粮大户;(2)组建好队伍。

  四是强化检查考核,严格考核。将粮食生产列入有村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在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村要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我镇粮食生产稳定高产。

  (四)抓好“三项治理”工作,。

  切实抓好耕地抛荒、农资打假和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挖沙“三项治理”工作,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一是镇里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抓好耕地抛荒、农资打假和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挖沙“三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工

  作责任,并明确了各村的主要职责。

  二是开展了耕地抛荒详查。今年,镇里组织调查队伍深入村、组和农户开展耕地抛荒调查活动,不漏一户人,不漏一丘田,不漏一块土,掌握抛荒第一手资料。剖析抛荒现象的成因主要有:灾区因灾水毁耕地或过渡干旱而抛荒;因粮价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种粮比较效益低,不愿耕种,外出务工,无劳力耕种而抛荒;工业污染不能耕种;针对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抛荒问题的措施,逐步减小耕地抛荒面积。

  三是狠抓项目建设。以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调整种植结构,针对我镇丘岗山地面积大,丘陵地区和山区,地势较高,水源缺乏,水利设施较差,多属“望天田”或旱地,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主、杂并举,对确保丘陵地区和山区不抛荒起了重要作用;以提高粮食单产为主,筛选推广水稻、玉米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提高粮食单位产值为主,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品种,积极探索粮食产业开发,提高了稻米商品率和生产经营效益;以减少物化成本为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减少用工成本为主,筛选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示范推广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进一步推广水稻盘育抛秧栽培技术。

篇五: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县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县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面积,制止耕地抛荒,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全县粮食生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9.4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早稻16.2万亩,中稻7.2万亩,晚稻17.5万亩,旱粮8.5万亩,实现

  粮食总产21.9万吨。目前已落实早稻面积16.2万亩,完成计划的100%;落实中稻面积7.2万亩,完成计划的100%;落实旱粮面积6.8万亩,完成计划的80%。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各项工作

  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廖桂生任组长,副县长李长清、陈占华任副组长,县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办、农经局、农机局、畜牧水产局、物价局、粮食局、农开办、扶贫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孙社生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粮食生产的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和研究解决粮食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二是制定了工作方案。县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粮食生产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要求,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县长和乡镇长为粮食生产第一责任人。县政府分别在月日和5月15日先后两次召开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县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对全县粮食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各乡镇也召开了两次以上会议对辖区内粮食生产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在全县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全面抓

  落实的粮食生产工作格局。三是出台了相关政策。我县将国家十项惠农政策内容张贴到了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使国家惠农政策达到家喻户晓。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农村直补政策资金2692.1万元在规定时间内全部落实到位。在认真宣传和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我县还制定了系列倾斜政策,县政府规定对种植粮食3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县财政每亩奖励100元。各乡镇也出台了相应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目前,农户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一批种粮大户。据统计,种植50亩以上的有380户,其中三星镇白泉村农户邓利祥,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水稻80亩,并购买了耕田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种田机械化程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四是建立了奖惩机制。县政府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书,明确了奖罚措施,并将粮食生产工作列入对乡镇综合考核指标。对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乡镇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考核不合格的乡(镇),将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要乡镇向县政府说明原因。到目前,各项工作进展有序,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严防死守,坚决制止耕地抛荒

  一是建立了责任机制。我县认真贯彻执行《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耕地抛荒问题的若干意见》(郴政发[2008]5号)文件精神,并将文件转发到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就粮食生产和制止耕地抛荒进行了电视讲话。乡镇与县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制,即乡镇长对县长负责,村长对乡镇长负责。因工作不力,造成连片抛荒面积超过5亩的乡镇,对乡镇长进行戒勉谈话。二是建立了监管机制。县政府对全县耕地抛荒情况进行动态监管,由县农业局牵头对全县耕地抛荒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摸清底子,建立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各乡镇实行一月一报,随时掌握耕地抛荒情况。据目前统计,全县耕地抛荒面积204.28亩,其中稻田抛荒167.4亩,旱地抛荒36.88亩,抛荒原因主要是干旱缺水不能

  耕种和劳力外出务工。对因干旱缺水不能耕种的耕地,要求所在乡镇采取措施,筹资筹劳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创造条件进行复耕。对因弃农经商或外出务工无力耕种的耕地,要求乡镇督促耕地承包户及时将耕地转包与他人代为耕种,并逐步推动土地流转。三是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县共投资18万元用于防汛工作,投资355万元用于改善稻田水利设施。现冬修水利重点工程龙虎洞右干渠李屋段整修工程、龙虎洞干渠清淤扫障工程及两个小ⅰ型病险水库修复工程已全面完工。全县中型水库蓄水60%左右,小ⅱ型以上水库蓄水50%左右,耕地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提高了耕地地力。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全年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5万亩,推广配方肥1500吨。目前已对全县4028户农户的施肥情况展开调查,取回土样4626个,取得化验数据28462个,发放施肥建议卡8万份。通过项目实施,可提高肥料利用率4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效50元以上,耕地地力有效提高。

  三、坚持标准,创建粮食高产示范

  一是加强领导,制定了工作方案。我县将定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

  []

  农业的副县长陈占华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孙社生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推广站、粮油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和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员为成员。制定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同时落实了项目经费10万元。二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今年我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推广超级稻及高产栽培技术为主,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计划全县推广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达到6万吨。今年我县重点推广了超极稻和中档优质稻,推广品种以y两优1号、y两优7号、准两优527等组合为主,良种覆盖率达到了86.7%。推广秧盘和无盘抛秧、超级稻三定栽培法、改良型水稻强化栽培、病虫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12项,先进技术应用面积在85%以上。三是认真办好示范样板。县农业局牵头以三星镇为中心创办了1个万亩连片高产示范片,在附城廖家村创办了1个亩产900公斤百亩攻关示范片。示范片内实行专人负责、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每个乡镇创办了1个千亩示范片,每个村创办了1个百亩示范片。全县共创建大小示范片300多个,通过县、乡、村层层办点示范,在全县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示范网络。

  四、强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病虫防治指导,为粮食安全生产提拱技术保障。我县地处湘、粤交界处,是两迁害虫易发地带。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我县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防治工作。我县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狠抓了抗病虫品种的推广、种子处理和加强田间管理等几个农业防治关键环节,在各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带队到各乡镇重灾区进行调查、指导病虫防治工作,及时为广大农户解决病虫防治中遇到的各种新、疑难问题。到目前,累计下乡指导病虫防治365人次,解答1.5万人次的咨询,发放防治技术资料1.2万份,在各乡镇窗口、农药销售点及各订单农产品生产区出防治技术墙报、黑板报260余期,县乡两级贴防治宣传标语560多条,为我县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全县农用物资质量进行全面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对全县110家化肥、农药、种子经营网点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处未经审定的杂交水稻品种10个3160公斤;没收禁止销售的高毒农药60公斤;查封含量未达标的复合肥

  30吨;依法查处农资违法案件6起。全县农资市场秩序良好,为全县粮食生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粮食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加工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扩大基地建设等措施,加快了企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了粮食精深加工的水平和能力,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明显提高。其中龙峰公司每年可加工粮食3000吨,年产值1270万元,生产基地面积达5000亩,带动发展种植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存在困难和问题

  1、粮食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由于粮食生产效益相对较低,而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效益较高,在利益的趋动下,农户种粮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部分农户种一季水稻再种一季蔬菜,不同程度的存在“双改单”的趋势。

  2、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重建难度大。元月份我县遭受了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全县经济发展和群众财产造成了特别重大的损失。全县受灾人口达27.9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37亿元,农作物和农业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85亿元。入春以来又有南洞、永丰、益将等乡镇遭受冰雹和暴风雨灾害,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农作物及农业设施损毁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紧缺,任务艰巨。

  六、下段工作打算

  1、加强跟踪督查,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继续加大对基层粮食生产工作的跟踪管理力度,全面落实晚稻和秋季旱粮作物面积,严格按照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督查。

  2、加强生产指导,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做好农业防汛抗旱工作,继续搞好粮食生产技术指导,特别是搞好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确保粮食生产丰产稳产。

  3、加强市场监管,全心全力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加大对涉农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的相对稳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七、请求解决的问题

  1、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将我县建设成为粤、港、奥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我县计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现县政府已完成规划建设用地、机构设置、经费配套等系列工作,请求省厅将我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列入部级申报项目予以扶持。

  2、我县具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生产春兰、寒兰等上百个品种,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由于人为破坏等因素,现在逐步减少,一些品种已濒临灭绝。为保护野生兰花品种资源,我县计划建立野生兰花资源保护区,请省厅立项支持。

  3、我县临近广东,利于“两迁”害虫的入侵。为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两迁”害虫,在我县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区域站对我市及我省病虫害监测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请求省厅将我县列为全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区域站。

推荐访问: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粮食生产 工作情况汇报